杭州市防控办发出提醒!国际包裹消毒有六步,你漏了哪一步_
原标题:杭州市防控办发出提醒!国际包裹消毒有六步,你漏了哪一步?
市防控办发出提醒:
1.请2月28日至3月5日期间,到访过杭州新杭派服装市场的人员,尽快向社区报备,实行“3+11”健康管理(3天居家+11天日常健康监测)。
2.近期在杭州新杭派市场购买过进口衣物的人员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
①衣物快递收到后,尚未打开包装的,先对外包装进行消毒,放置在通风有阳光处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开包使用。
②对已打开包装的进口衣物,选择合适的消毒液进行浸泡消毒、晒干,或在通风有阳光处静置后再使用。
3.近期接触过进口物品的市民,请主动进行核酸检测。
全国多地出现疫情,快递包裹“物传人”风险再次引起关注。
目前快递特别是国际邮件仍然是传播疫情的风险所在,浙江又是快递业非常发达的省份,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签收快递?
01
经过消杀的快递
为什么还会被检测出
新冠病毒阳性?
环境中活病毒的分离培养是很难的,检测阳性一般是指核酸检测阳性。这意味着此时病毒有可能是活的也有可能是死的。
消毒剂对新冠病毒 总体上是有效的,但是大部分的消毒剂主要原理是先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对核酸的快速分解甚至消除作用有限。而核酸在外环境的分解还需要其他因素,比如静置时间和光照程度。
此外入境后的物品都是执行外包装的消毒,而病毒污染可能是在最里面一层,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方式并未渗透到最内部。
02
接收来自疫情发生地的邮件快件
应该注意什么?
应 尽量减少从疫情中、高风险国家和地区邮购、快递物品。
来自疫情发生地(特别是疫情高发地区)的物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接触到病毒的人就可能被感染。
目前,我国对进口物品,要在进入生产处理环节之后,第一时间逐件进行外包装各面全覆盖消毒。
但是,邮件快件的内部物品消毒则需要收件人科学处理:
第一、 静置暂缓打开包装,增加防疫安全性。
第二、拿到邮件快件后,可以用消毒剂对其 表面进行喷雾或者擦试, 全方位做一个消毒。消毒剂的剂量要用对,每一面都要完全湿润, 能够看到表面有薄薄一层水雾,消毒才是到位的。随便喷洒几下的消毒是没效的。同时对拆包的工具如剪刀、转运工具也需要进行消毒。
关于消毒剂的选择: 市售的卫生消毒剂对新冠病毒都是有效的,不用刻意挑选消毒剂。
第三、拆包尽量选择在专门设置的集中拆件点或者户外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拆包的时候 戴上口罩,最好 戴上手套。如果没有手套,应该在处理完之后, 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
第四、假设包装袋里还有一层或多层物品,也可以再将它 逐层做一个消毒处理。
第五、接触完物品以后,用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或者用流动水按六步法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第六、已经喷了消毒剂的外包装,可以按普通垃圾进行处置。如果确定是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外包装,需要按照医疗废物来进行处理。
签收快递的正确姿势快来get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健所副所长 陆烨:
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在低温、密闭、潮湿和病毒浓度高的条件下会延长新冠病毒在物品表面的存活时间,快件在流转过程中有可能携带病毒,因此每位公民都要有卫生防疫的意识。
首先就是个人防护意识。 全程戴好口罩可以有效保护因口腔和鼻腔暴露导致的呼吸道传播, 洗手和手消毒可以避免以及因为污染的手接触了口、鼻、眼导致的接触传播。其次, 提前预约收取快递时间和固定签收的地点。由此减少自己和快递员和他人之间互相接触的时间,每天也可以对这些固定签收场所进行消毒。
取完物品后,不要急于将快递和快件拆开。 拆的过程最好在室外进行,室外空旷处更容易将扩散到空气中的微生物尽快稀释掉。外包装的纸盒、纸箱应按照垃圾分类管理处置。在拆的时候可以 使用裁纸刀、剪刀之类工具,动作不要太大。如果必须拿到家或办公场所拆除的,也建议大家使用工具拆除,过程中依旧需要戴口罩和注意手卫生,同时,拆解下的外包装要按照垃圾分类处置。如果近期有接触过国际邮件、快件的,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异常症状,不要私自服药。应第一时间主动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地排查。
关于如何为快递消毒——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表明,符合医用级别的卫生消毒剂对哪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都有灭活作用。但是新冠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化学消毒方式主要是对病毒的灭活机制,即破坏病毒的蛋白质使其变性失去了传播的能力,并不是对核酸起到分解的作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外包装进行了消毒,还是能够检测到核酸片断的原因。但是,这时的病毒已经不具备传染能力。
对公众来说, 选用消毒产品主要看外包装是否标明“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号”这几个字,其次选择产品说明书上标识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可以对堆放快件和快递的场所环境物体表面消毒。 需要提醒的是,拆包工具、转运工具,以及签收过程中用到的笔和手机也需要进消毒。
所以收取快递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里面有很多细节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防疫大事,希望大家从细微处入手,人人做好防护工作,防范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
来源:综合自杭州发布、浙江疾控、央视新闻、浙江发布
编辑:戚熙
责编:杜泽滨、张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