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邮件带毒,物流消杀工作如何应对_
北京出现疑似经国际邮件感染新冠疫情病例,让如何加强针对国际邮件的消杀工作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要提升物流消杀工作的能力和效率,加深对病毒的研究,寻找其弱点,以及更多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工具进行作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这两天,当前春节临近,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北京市境内却又突现几例新冠病例,让防疫的形势又瞬间紧张起来。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的通报,本市海淀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可能是由于接受过携带新冠病毒的国际邮件而收到感染。据该病例自述,近期曾收过国际邮件,该国际邮件于1月7日自加拿大发出,途经美国及中国香港到达北京,病例于1月11日收到邮件。北京市疾控中心已采集该国际邮件环境标本22件,其中包装外表面2件、采集同一来源发往另一地点尚未拆封的国际邮件环境标本54件,检出5件阳性,其中外包装阳性1件和文件内纸张阳性4件。综上所述,结合病例流行病学史、可疑物品样本检测结果以及病例标本的基因测序结果,不排除其经境外物品(国际邮件)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国际邮件物品处理流程
由此可见,进口国际邮件的安全风险依然不可忽视,如何加强对国际邮件的病毒消杀工作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其实,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国家邮政局、海关管理部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均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对进口邮件、货物等进行消杀,防止病毒进入国内。
在去年8月份,国家邮政局就发出过《关于切实做好邮政行业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必须加强生产操作重点环节消杀工作。要参照相关要求,加强企业对外营业场所、邮件快件处理场所、企业内部办公场所等生产作业场所的疫情防控管理,严格落实通风、消毒等措施;切实做好进口国际邮件快件,特别是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邮件快件的消杀工作,严防疫情通过寄递渠道从境外输入。尽管政策方面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但是此次疫情的出现还是暴露出消杀环节的问题和短板,估计和实际作业难度以及消杀技术水平有一定关系。
对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国际邮件要进行专门的登记和消毒
一方面,单纯从对病毒的消杀技术角度看,对病毒、尤其是新冠病毒的消杀确实具有相当的难度。“消毒”指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有害微生物,并使其无害化的处理。病毒本身就是人类发现最晚,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生物,因此人类针对病毒的消毒产品被研制并广泛应用也较晚。例如在我国,现在知名的消毒产品“84消毒液”就是在1984年才被研制出来。在此之前,消毒产品主要是来苏水和消毒粉,都主要针对细菌,对病毒的消杀能力都有限,直到84消毒液的出现。我们相信包括84消毒液在内的各种消毒产品,还有如酒精等,在原理上应该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甚至较强的杀灭或抑制作用。但是,毕竟新冠病毒是最新被发现的传染病病毒,并且还不断变异,人类对其的研究还及其有限,因此各种消毒产品对此到底对新冠病毒作用几何?如何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相信大部分使用这都没有准确的答案,大家在使用时全凭之前对付其他细菌或病毒的经验。因此,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还必须假以时日,期待科研工作者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消杀AGV机器人
另一方面,从国际邮件消杀工作的实际运作来看,其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相当大。例如,国际邮件的运输一般通过空运和陆运(国际铁路)方式,用国际邮包集装箱进行运输。用喷洒消毒剂的方式对其进行消毒,包括对集装箱内壁、邮包外包装实施消毒,消杀过程多为人工操作多为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低,通常对40英尺的集装箱进行消毒,往往需要4至8个小时,工作量大且难以对邮包、邮件内部进行全面消毒,高风险地区的国际邮件还需要单独消毒。除了喷洒消毒剂,还有通过紫外线照射或高温蒸汽等其他方式进行灭菌消毒的。但是这更需要专业的场地和设备。相关技术和设备在处理国际邮件的物流运作中,能否良好应用和起到效果,还需要实践进行确认。不过,利用先进技术抗击新冠疫情,对包括国际邮件在内的物流货物进行高效的消杀,是必然的应对方式。